總論
: 未來報業的發展
人手與規模
以前的社會生活比較簡樸,驚天動地的大新聞並不多,因此報館人事編制亦不複雜,幾個人就可以包辦一份報章的新聞版。當時香港還有一種專門採訪本地新聞,然後供稿給報館的通訊社,如新亞通訊社、時代新聞社、國際新聞社和新聲社。這樣,報館在人力和物力方面都可以減省,前述的單張報紙,往往會用這種方法編新聞。
不過,有個別大報早已實行分工制。《華僑日報》前社長岑才生表示,在50、60年代,其報館的分工已相當細密:法庭、突發、經濟、教育、港聞、外電……,各範疇都有專人負責,編採人數過百,在當時來說,陣容的確鼎盛。
報人訪問
韓中旋
(《成報》前總編輯)
「以前辦報,屬小本經營,憑個人克己、勤勞,也可以冒出頭來。」韓中旋憶述當年編輯經驗,在小報館負責編採的只有幾個人,他曾試過一個人負責整個全版,每日要趕寫10多宗新聞,每天工作10多小時,沒有假期,忙碌程度比今日的記者尤甚。
「以前一個記者可以身兼數職,例如某個地方大火,記者收到消息,就打電話通知A報館、B報館,然後一直打下去。當時的報館有人負責坐堂,做寫手,所以記者不一定要回報館寫稿。許多記者大小事務一腳踢,並不像今天有仔細的分門別類,例如某些記者只負責某類新聞。記者開始分工是60年代以後的事,當中最普遍的就是派人負責駐守機場,若有名人訪港,可以第一時間採訪。」
|
資深報人韓中旋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