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、六十年代小報特色

香港電台中文新聞總監張圭陽博士
  「小報運作規模小,三四個人就可以合力經營,但壽命很短,所以多辦一日就可以多賺一日錢,這是小報的共通點。

  「小報主要靠銷量維持,沒有特別招攬廣告,讀者不喜歡可以不買,故此無論新聞版或副刊版也要有一定的吸引力,引起共鳴。若要研究社會某一時期的生活面貌,很多學者都會選擇看小報,這樣才能了解到小市民的想法。」香港電台中文新聞總監張圭陽博士說。

  到了今天,香港是否沒有小報呢?張氏認為,小報依然存在,不過這與運作、銷量無關,而是針對內容方面而言。


小報源起
  小報起源於20年代的美國,主要與傳統的報章內容過於沉悶有關,在西方,傳統報紙一般以法庭新聞為首,書評次之,第三就是悼文、股票及廣告消息。當時新聞界普遍認為法庭消息才是重要的新聞,採訪這一類題材的記者才算高級。

   當時美國有很多新移民英語程度不高,小報以最淺白的句子,配以繪圖說明故事,增加讀者閱讀的興趣,甚為吸引。

<<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