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經、狗經成趨勢

  「香港不是賭城,可她無形中變成一個賭城,且看在『合法』的招牌下,賭馬的『馬迷』,一到賽馬之日,就如蟻赴羶地,把跑馬地一帶搞得人車壅塞,寸步難移,沉迷賭馬已經達到巔峰狀態了!可是,大家還覺得不夠,除了在馬場賭『合法』馬之外,還要賭非法外圍馬,人數恐怕比到馬場的多幾倍,還不止此,合法馬,『外圍』馬之外,還要賭『外圍』狗,在香港賭『外圍』狗,幾乎是賭徒的第二生命。

  「所以『狗經』、『馬經』能夠成為某些報紙的主要新聞資料,並且有越來越擴大的趨勢,尤其在今年馬季開始,馬會增加『當日孖寶』、『連贏位』和『科加士』三種博彩方法後,『馬經』所佔篇幅更有畸形增加之勢。」
(資料來源:《1965香港年鑑》,《華僑日報》出版)


報人訪問

許培櫻
(專業馬經《天皇日報》負責人)


  「當時賽馬活動不及現在這樣興旺,馬迷讀者亦不算多,在60年代初期,專業馬經就只有《老吉》、《天皇馬經》、《馬路》、《冷門》和《虎眼》這幾份。後來,賽馬活動開始蓬勃,對報章刊登賽馬消息的需求亦相應提高,當時個別報章擴充馬經版面,而專業馬經報紙亦陸續增加。

  「馬經報章需要的人手較少,篇幅、張數亦較其他綜合報章少,經營成本較低,因此,當時馬經雖然與其他報章一樣售1毫,利潤卻相當可觀。」

因創辦《天皇日報》和《天皇夜報》而在行內名聲大噪的許培櫻,至今仍然繼續樂於經營其馬經報章。

《天皇日報》是60年代頗為暢銷的專業馬經報。


資料庫──賽馬活動
  1918年2月26日發生的馬場大火,是轟動國際的大新聞。當時,一眾紳士淑女正在馬場觀看賽事,豈料看台突然塌下,不少人當場被壓死壓傷,倒下的棚架又打翻了熟食檔,導至失火,火勢一發不可收拾,死亡人數高達600人。

  賽馬在香港可謂歷史悠久,即在2次世界大戰日治時代,香港亦有賽馬活動,不過性質與今日有別。戰後,賽馬活動再度活躍,在50年代,全年約舉行19至22天賽事,並以週年大賽為全年度賽馬活動的高潮,其後賽馬日數逐年遞增。

  有關賽馬活動的報道,最初見於1948至1949年期間,由於當時馬會公布的馬匹分場表全部用英文名,故此華文報紙刊出的馬名都是譯名,諸如「綿雅綿綿雅」、「亞倫烈治」等,十分有趣。 (資料來源:《成報報業五十年》)


  賽馬玩意在港一直盛行,連帶賽馬消息亦有廣大的市場,為報業經營者帶來不少盈利。

  圖為《明報》馬經版,內有文化人簡而清以「簡氏兄弟」筆名所寫的專欄(1962年2月8日)。

《明報》馬經版
(1962年2月8日)。



賽狗活動

  賽馬以外,澳門的賽狗亦是普羅大眾另一消遣玩意,大受香港人歡迎,報章的狗經消息亦以大篇幅報道,以刺激銷量。許培櫻解釋,賽狗每票的投注額可以低至1元,賽馬則為5元,是以賽狗活動對小市民有明顯的吸引力。


《新晚報》以全版篇幅報道賽狗消息。
(1964年7月21日)

《新生晚報》狗經版(1965年9月9日)。

<<上一頁